网站首页 何谓不言 服务项目 校园之论 新闻资讯 案例展示 联系我们

案例展示
  幼儿文化
  小学文化
  中学文化
  职校文化
  其他文化
  施工案例
联系我们

成都不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手机:13308070802(廖老师)  
         13308032639(宋老师)  
邮箱:1302784126@qq.com  
地址:成都市青羊区陕西街30号附10号

 
详细信息
金沙小学:文化,在课程中生长

      2007年建校至今,成都市金沙小学发展迅速。从校园环境设置、学校管理制度、课堂教学改革等方方面面,我们均可见开放之精神、开拓之勇气。校长钟樱说,“好比3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也一定是开山修路,翻山越岭,破了一堵又一堵的‘墙’,才终让古蜀文明兼容并蓄,璀璨如斯。”而金沙小学正是秉承金沙文化而来。

      “孩子是绝 对的主角”

      采访中途,钟樱通了个电话。早上搭公交时,她见身边的男孩穿着金沙小学校服,便主动攀谈。见是校长,男孩委屈诉说,自己在学校受到同学捉弄,文具盒被藏起来,觉得大家都不太喜欢他。钟樱听后一边安慰,一边给大队辅导员发信息:有时间请务必联系自己。电话里,她将情况细细说了一遍,然后叮嘱老师悄悄去了解清楚,给予帮助。

      “一个孩子,如果觉得在学校受到了不公正待遇,长期下去,肯定会抗拒学习。教育生发于细微处,一个小小的细节也许会改变孩子的整个人生态度。”放下电话,钟樱解释,“所以,每个细节我们都要认真对待。”而对于这一点,从踏进金沙小学的那一刻起,记者便深有体会。因为,这所学校太不一样了。

      走廊不仅是传统意义上供人行走的通道,更像是图书馆、展览馆、艺术馆。目之所及都是书本,两侧墙壁上挂满了艺术展板,墙壁沿脚是书架、木凳和写字台,中心区域的廊柱上也摆满了书,底下放着软皮沙发,角落里还设置了地台。课间,学生们三三两两,或坐或趴,徜徉在阅读的世界里。而教师办公室竟然是玻璃墙,没有了厚重外墙的阻隔,老师和孩子们都能相互看见对方。

      面对记者猎奇般的感慨,钟樱笑着表示,“学校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和阅览室,三万多本图书散布在各层走廊上,学生离开教室,下一秒便进入了图书馆。办公室采用透明墙设计,可以大幅度拉近老师和孩子们的距离。类似的‘小心思’,在金沙小学的校园里还有很多。”

      比如每一层走廊的主题各不相同,地下一层是开放体育馆,室内一层为“求真”,是开放的科学馆,二层是“求善”文学馆,三层是 “求美”艺术馆,四层是“求是”展示馆,五层是开放的教师俱乐部。走廊尽头和角落,也都建立了个别化学习空间、家庭化活动休闲空间。

      教室不设讲台,其中一角设有教师工作区,老师不再“高高在上”,而与学生真正融为一体;白板高度被降低,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平视,真正感受到被尊重;每个孩子都有一个书包柜,可以放置学习生活用品,减轻上下学负担;每个教室都有一面个性展示墙,每个孩子都有一块张贴板,可以按自己喜好写写画画。此外,学校还设立了男娃娃教室、女娃娃教室、安全教室、儿童社会情绪学习教室等特色空间,全方位关注孩子的个性化成长需求。

      “所有细节都为孩子服务,所有设施都是针对孩子的生理与心理特点设计。我们希望,以此构建一个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一个温馨舒适、生活化的学习空间。”

      钟樱校长欣慰地表示,多年来,这些设计深受学生和家长喜爱。来校考察的专家和同行,给予了极高肯定,评价:“在金沙小学,孩子是绝 对的主角。”

      承“金沙”文化而来

      作为一所新学校,金沙小学仅用15年时间,成长为成绩、口碑双优,极富创新特色和文化特色的高品质学校,被同行称奇。在校长钟樱看来,这却是一件“理所当然,水到渠成”的事情。“因为我们应了天时,地利,人和。”2001年,金沙遗址横空出世。继三星堆之后,古蜀文明再一次成为世界焦点。“金沙商圈”也顺理成章成为了成都这座“新一线城市”打造区域经济的重 点规划项目。一个崭新的、拥有遗址公园的高端国际化大社区渐渐形成,预计居住人口将超10万。

      然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整个金沙片区没有一所学校。彼时的钟樱,带领着中国教育学会成都市青羊区实验学校这支优 秀的教师团队。学校拥有30个班1700余名学生,可占地仅仅7亩,教室、功能室、办公室已经严重不足,根本无法满足学校的发展。一边是金沙片区对学龄教育和品牌学校的迫切需求,一边是优 质学校因为场地不足面临的严重发展瓶颈,钟樱内心冒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在金沙片区,建一所以金沙文化为核心的新学校。于是,一场长达两年的金沙文化研究之旅徐徐展开。 

      幸运的是,大量出土的金沙遗址文物即放置在中育实验学校旁边的仓库里,钟樱带着老师们,与金沙考古研究队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此外,借助中国教育学会专家资源,陶西平先生、顾明远先生、郭振有先生、谈松华先生都先后来到金沙文物仓库,为学校文化建设提供了大量建议。

      学校成立专项小组,聘请中国教育学会中育发展研究中心的常务副主任曹华先生、张晗东先生,以及著 名教育建筑设计师吴奋奋教授做具体指导。两年时间里,做了大量的调查和研究,更是对“心中的理想学校”向教师、学生和家长发放了近万份调查问卷。终于,这所新学校的轮廓和内里,在钟樱脑海中渐渐明晰。

      “金沙遗址的文物告诉我们,3000多年前,四川虽属西南夷,但并不与外界隔绝,它一直是开放、包容的。古蜀文化来源于多方面,既有本地文化,又受到中原、长江中游等文化的影响,与世界文明也有着广泛的联系。

      成都的城市文化也由此定义为开放、包容,正契合着当下国际化、现代化城市发展的需求,而这也正是那近万份调查问卷的民意诉求——一个文化融合、开放办学、让孩子幸福学习的理想校园。”

      2007年4月16日,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开馆。五个月后,与之毗邻的金沙小学正式开学。一处文化遗址,一所小学;一个沉淀厚重历史,一个孕育无限希望,由此踏上共生共荣的发展道路。对于这条路,身为领头人的钟樱,充满自信。

      “我们有好的社区,家长对教育认同度较高,关注孩子的成长;我们有好的教师,在长达两年的文化建设过程中,培养了一批对新学校文化和金沙文化高度认可的老师,他们有丰富的从教经验,更对开创新学校饱含激情;更重要的是,学校承‘金沙’而来,脚下是3000多年的历史和文化,我们的根深深扎在里面,有足够的底气。”  

      彻 底拆掉“围墙”

      几乎所有新学校建立之初,都会面临一个难题——如何迅速实现办学质量和社会影响力的提升,获得家长的认可? 

      然而,钟樱心中有方向、有底气。她笑着回忆,1995年,“白手起家”的成都市实验小学分校,一路从无到有走过来,到挂牌为中国教育学会成都市青羊实验学校,被家长们誉为 “平民重 点学校”,这其中的关键在于开放的办学思想——

      “成功的经验表明,只有创建真正意义上没有‘围墙’的学校,只有积极地同家庭、社区展开密切的合作,形成学校、家庭、社区间的良性互动,创建和谐的教育关系,才能让学生在积极向上的文化环境中不断成长,才能从根本上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文化特色,打造 ‘开放办学’优 质品牌。”

      金沙小学推倒的第1堵“围墙”,是金沙遗址博物馆。

      2007年建校之初,学校便和博物馆签订了 “精神文明共建友好单位”协议,将其作为第1资源,深度捆绑,充分挖掘,开设了一系列金沙文化体验活动——

      每年春节假期,学生都会带着节目参加博物馆举办的“太阳节”活动;聘请博物馆金 牌讲解员、全国“全国五一劳动奖 章”获得者胡晓蓉老师为校外辅导员,指导孩子们讲解金沙文化;定期面向学校师生、家长学校和社区居民举办 “金沙讲坛”;此外,还有“与太阳神鸟金箔面对面”“参观金沙遗址”“在博物馆办美术展览”“在博物馆讲故事”等多种多样深入博物馆内部的活动。

      “学校的发展与所在社区的发展息息相关。因此,除了将博物馆资源zui大化,我们还尽可能地活化了其他社区资源。”

      钟樱校长介绍,学校除了成立班级家委会和校级家委会,还组建了“民管会”,发动社区、友邻单位等关心教育的人士,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指导;邀请家长走进课堂,各展其才,开设选修课、做讲座,极大丰富了学校的课程内容。居住相对集中家庭,还在学校指导下组建了社区学习小组,促进家庭之间的交流和学习,还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参观旅游等活动。

      “家长们是愿意参加到学校各种活动中的,只是很多人不知道怎么走进来。现在,学校主动打破‘围墙’,让他们参与学校管理,不但拓展了学校教育的宽度,学校文化也因此更显生动。”

      2013年5月,金沙小学B区首 个成都市“市民社区学习中心”落地,学校在一楼大厅开设了阅读学习区、服务咨询区、文化体验区、体育运动区、生活体验区。每天下午放学后,或是周·末,向市民无偿开放。市民们通过课程预约,便可以参加篮球、烘焙、茶艺、网上冲浪、金沙讲坛等各种课程和活动。从更广意义上打破了“围墙”,为社区居民的终身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短短几年,金沙小学的口碑迅速攀升,成为民众口中的“优 质学校”。

      “好像3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们,也一定是开山修路,翻山越岭,破了一堵又一堵的‘墙’,才zui终让古蜀文明兼容并蓄,璀璨如斯。” 钟樱感慨。

      文化,在课程里生长

      金沙文化元素在金沙小学几乎随处可见,其开放、包容的精神更是融入学校血液之中。 
      “但我们深知,再优 秀的细节设计、设施和制度建设都不能给一个学校提供长久的动力,只有生长的文化、有无穷生命力的文化才能。”综合课程负责人、副校长刘玥廷补充道, “而要做到这一点,则必须将文化落地于教育的zui终载体——课程。”

      为此,金沙小学专门组建了课题组,邀请专家参与,经过多年探索,打造出系列博物馆综合课程。这些课程以金沙文化、博物馆教育资源为依托,融合各学科,涵养着金沙小学师生自主发展的精神与力量。 

      以“金沙作文”为例,学校将金沙文化与写作教学相联系,开展写作教学课题研究,涵盖成语积累、故事与交流、名句欣赏、诗歌与创作等。低段孩子以金沙绘本和故事为主,中段以故事、作文为主,高段则主要是以作文和诗歌为主,展现孩子们对金沙文化的了解和理解。

      课程中心主任、语文老师王雪是该课程的名师,很热衷的事情是带着孩子们创作“神鸟传说”。“神鸟和太阳是什么关系?当年的古蜀国发生了什么?金沙文化是没有文字的,孩子们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对金沙遗址出土文物的来历、背后的故事进行大胆构思。”她兴奋地表示,“这些故事,后期经过老师和文学社孩子的加工,成为了儿童金沙剧的脚本。”

      作为金沙小学的特色专题课程,儿童金沙剧在2005年学校还处于研究筹备阶段时**已经开展,建校后,更是每年都会和博物馆一起公演,至今已经上演了7场、6个版本。从编剧、设计到演出,全程由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完成,激活、弘扬金沙文化的同时,充分体现了师生实现自我教育、共同发展的精神。

      每年,儿童金沙剧都能吸引大批社区居民、省区市领导,以及从全国各地赶来的知 名教育专家。因其突出的教育效果和社会影响,成都博物馆、四川博物院、永陵博物馆等也先后和金沙小学展开了深度的课程合作。

      博物馆课程也被融入各个学科之中,负责人白位翔老师介绍,语文课堂可以走进金沙遗址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三苏祠、杜甫草堂,探讨唐诗宋词,创作诗歌、小说;酒文化、盐文化中的“蒸馏”技法,和科学课结合;成都民间跳房子、打沙包等小游戏,和体育课融合;博物馆里的精美文物,如金箔的密度、比例,结合数学、美术等学科。甚至,这些课程里还渗透了英语学科。

      在成都博物馆里,白位翔发现了一些非常有意思的成都叠词方言,如“坝坝宴”“丁丁猫”等,身为英语老师,他巧妙地将这些词语跟英语结合对比,引导学生思考叠词在语言中的应用,继而抛出问题“方言美式英语和官话英式英语有什么区别”。这堂课被命名为“博物馆里的成都话”,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在白位翔老师看来,引导孩子们从关注、了解身边的文化开始,再将视野慢慢投向世界。这正是金沙小学立身本土文化、开放办学的完 美体现。

      “建校的时候,钟校长告诉大家,她非常期盼的事情,便是能以孩子们非常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文化的深刻内涵,以此帮助孩子们走进文化,同时也帮助文化走进孩子们。我想,我们做到了。”

      文章来源:“新教育者”公众号


成都不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地址:成都市青羊区陕西街30号附10号 
QQ:1302784126  E-mail:1302784126@qq.com  手机:13308070802
中国校园文化设计群:629261633 
版权所有   违者必纠   蜀ICP备1703550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