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
——河北省邢台市宁晋中学特色办学纪实
有人认为,从管理角度看,学校文化即是管理文化。可见,创新管理理念,构建科学、民主、人本的管理体系至关重要。如此,才能实现“一切为了人、依靠人、属于人、塑造人”的管理目标,终而通达“无为而治”的管理境界。宁晋中学着力建设目标型、骨干型、生本型、服务型管理体系,制定了“固化于制、物化于形、外化于行、内化于心”的推进策略,让各种管理制度运行的渠道畅通无阻,终而达到促成师生、打造特色品牌学校的目的。
目标型管理,凝心集思聚力
目标很像人生的灯塔,时刻照耀着人们前进的道路。宁晋中学在开展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分年级、分层次、分项目,定目标、定责任、定措施,将优 质资源向质量目标倾斜,把干部、教师的心思、智慧凝聚到完成目标、争创佳绩上。
科学设置目标。一是目标适度。以跳一跳够得着为原则,综合生源基础性、发展前瞻性设定基础目标。二是梯度。以多数完成一个目标、少数完成三个目标为原则,由低到高设置三级目标。三是效度。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进 步目标,让每名教师都有奋斗的信心和动力。
增强目标激励。一是绩效激励。全部校区发放即时绩效用于目标完成奖励,完成目标多奖励多,完成目标等级高绩效等级高。二是持续激励。目标绩效从期中到期末到高考,持续增强教师获得感、获得感。三是精 准激励。以作业组为作战单元,目标到组,绩效到组,激励到组,激励每位教师把“自留地”种好,把“家”建设好。
骨干型管理,强骨壮筋健体
群雁高飞需要头雁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为此,学校将资源向专家组、学科组、作业组倾斜,将管理重心放在专家教师、首 席教师、作业组长等群体,鼓励骨干勇挑重担,激励教师比学赶超。
选优培优骨干。一是赛场选马。每年评选优 秀教师、五A教师、美丽宁中人、教书育人楷模,不断从教学一线选拔德能勤绩优 秀的教学骨干。二是搭梯子。帮助骨干教师制订发展规划,优先外出学习培训,优先内部讲座交流,优先省市参评参赛,助力骨干教师更好更快成长。
重用重奖骨干。一是给平台。从教学骨干中,聘用了24名专家教师研究新高考、引 领新教改,选用了42名首 席教师传帮带本校区、本学科教师备讲研学考,任用了39名作业组长全面负责本组团队建设和教育教学管理。二是给待遇。对骨干型管理教师,给予职务津贴、超工作量补贴,增发校区、年级、作业组质量目标等级绩效,优先评优评模、晋职晋级。
生本型管理,优生源强内因固校本
在很大程度上,生源质量是一所学校取得办学成绩的重要因素。随着学校的发展和腾飞,越来越多的优 秀学子把进入宁中完成高中学业作为首 选。针对这一可喜局面,学校积极把教师教的能力、优势、效率转化为学生学的能力、优势、效率,不断夯实、巩固、发展、壮大兴校之本。
优生源固根基。一是树立品牌。集中优势资源,在城区创办精英班。二是主动招生。变等着优生上门,为主动走进初中对接,搞展览、做宣讲、转观念,增强学生及家长对本土教育的信心。三是不断革新。2019年创办了4个直升班,进行2.5+3.5改革实验,奠定了宁中腾飞的坚实基础。
强内因固校本。一是立德树人。伴守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创新五彩语文教改,实行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厚植红色基因、优 秀传统文化基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基因。二是励志育人。坚持每日晨训、宣誓、唱歌、操练,实行导师育人、小组励志、班级挑战、主题教育、家校共建,创新自主反思、自主教育、自主激励、自主管理,更大限度激发学生动力、激活学生潜力。三是文化化人。创建文化园、梦想园教育园区,开通名校友、美丽宁中人长廊,开设国学、乡贤校本课程,播下明德励志、博学笃行的种子。
服务型管理,取得“1+1>2”实效
上下同欲者胜。在宁中领导班子看来:只有让管理成为教师的需要,成为实际实用实效的服务,满足教师安全、公正、敬业、科研的需要,才能取得一拍即合、和谐共生、相得益彰、“1+1>2”的效果。
严格管理便是服务。一是严格执行出勤制度、师德规范,让教师牢守底线,不违法违纪违规,便是对教师的保护和服务。二是严格落实教学常规、绩效考核,让教师增强公正感、获得感、荣誉感,便是对教师很好的爱护和服务。三是通过媒体、例会、活动,持续深化教师讲人品出精 品、有付出有收获、敬业爱生精益求精的思想观念,便是对教师更基本、更根本的帮助和服务。
精细服务便是管理。一是服务常规教学。检查、讲评、指导教师怎样备好课、上好课、纠好错、批好作业、分析好试卷、帮扶好学生,满足教师的过程性需要。二是服务专业成长。组织、引 领、帮助教师学习、教研、反思、赛课、双讲双促、课题研究,满足教师的提升性需要。三是服务质量提升。精细分析考试成绩,精深把握教学短板,精 准指导改进策略,满足教师的结果性需要。
管理如大树之根,根深才能叶茂;又如江河之源,源远方可流长。在宁中,目标定方向、骨干做支撑、学生是基础、服务是保障,这些共同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四型”管理体系,这不仅是一个总结经验、借鉴成果的管理体系,更是一个把握规律、体现特色的管理典范。得益于此,学校实现了“五个转轨”革新,成功跨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吴 玲 李丁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