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工大“钟灵毓秀”文化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
何 裕 左芳舟
中国教育报 2019.05.21
大学教育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其实质是一个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过程。思想政治工作,要始终坚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文化育人的底色, 注重文化浸润、感染、熏陶,实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推动师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一所有着70多年历史的工科院校,北方工业大学近年来在“文化育人”层面,主动发力,求新求变,探索出了一条颇具特色的“钟灵毓秀”之路。
为了走好这条路,全校上下通过“破解一个难题”“探索一条路径”“讲好一个故事”“孕育一种情怀”的“四个一”工作实践,为学校的内涵发展和高水平大学建设营造了优越的文化环境,注入了持久的文化动力。
破解一个难题
机制保障夯实基础
回顾工科院校的发展历史不难发现,普遍存在着重自然科学、轻人文社会科学,重专业技术培养、轻人文素养熏陶倾向,特别是校园文化建设机制不健全的难题,想要打开“文化育人”的新局面,首先要破解这个多年的难题。北方工大因地制宜,坚持问题导向,靶向发力,构建“1285”文化建设保障机制,即形成一个“格局”、制定二份“规划”、推进“八大工程”、打造“五支队伍”,从而有效扭转了文化建设在校内的相对弱势地位。
学校坚持构建全员参与的文化建设大格局。宣传部门作为统筹协调,其他部门和学院共同参与,实施“文化修养提升工程”和“人文景观建设工程”,调动后勤服务中心成为文化育人的重要主体。先后于2011年和2014年出台两个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加强了顶层设计,使学校的文化建设具有了继承性和前瞻性。推出“思想文化引 领工程”“文化修养提升工程”“师德建设弘扬工程”“学风创建实践工程”“素质教育精 品工程”“网络文化创新工程”“人文景观建设工程”和“人才队伍培养工程”等八项工程,成为构建“钟灵毓秀”文化育人模式的有力抓手。打造新闻宣传工作队伍、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网评员队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和学生骨干队伍,夯实了文化育人的基础。
探索一条路径
立德树人有机结合
破旧立新的同时,学校还秉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理念。一方面,紧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将不断增强师生的“四个自信”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文化育人的“压舱石”,实施“思想文化引 领工程”。开展“玉兰新闻奖”评选活动,将玉兰花的特质与学校“敦品励学,才德并懋”的校训相结合,唱响校园主旋律;用身边人身边事的鲜活例子震撼学生心灵,发挥积极引 领作用,让文化育人工作鲜活起来。
另一方面,学校注重突出工大特色,融入鲜明的“工大风”。将“敦品励学,才德并懋”的校训、“严肃,严格,严谨”的校风、“专业精神,人文精神,进取精神”为主旨的学校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学生中浓墨渲染工大文化符号,是北京市首 家“文明校园”,拥有全国理工科院校首 个艺术馆,开全国高校之先河创立了学校形象识别系统(UIS),都是北方工大人引以为荣的文化烙印。建设落成北方工业大学校史馆,编辑出版多部校史文化作品,坚持新生校史教育,引导师生了解学校历史和感悟工大精神,激发师生爱国爱校热情。充分发挥招收台湾棒垒球特长生的优势,以棒垒球为纽带,推动了海峡两岸文化交流。
讲好一个故事
无形文化有形表达
文化是一种无形的认识,以文化人需要有形的载体,北方工大通过有形表达无形,打破对校园文化的狭隘认识,从更广的视域理解和表达校园文化内涵,润物无声地将文化这一无形的概念,传递到育人的全过程中,讲好新时代的工大故事。
教师和学生既是讲故事的人,也是听故事的人。学校以教风、学风为抓手,共同塑造工大文化品格。实施“师德建设弘扬工程”,将师德建设作为传承学校育人品格的重要载体,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内化为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扎实实施“四航”工程,深入推进学风建设“一院一特色一品牌”活动,激发学生成才动力,搭建“相约晨光”“攻科营”等多种载体,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广大师生讲好故事,听好故事,同时进一步提升讲故事听故事的环境。实施“人文景观建设工程”,强化环境文化的育人功能。以建校70周年为契机,着力建设多处标志性文化景观,启用学校形象识别系统(UIS),使校园文化形象展示与使用更加规范化、形象化,新增了校园文化标志性景观“校训树”雕塑,复建了饱含老校友历史记忆的“毓秀园”门;制作和发布校园宣传片和两首新版校歌的MV。贴近师生、可知可感,让师生在学习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受到文化的熏陶,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起到了实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
故事的舞台并不局限于校园内,“跳出高校看高校”,学校借助信息化和新媒体等方面的优势,实现校园文化建设同信息技术的相互融合,使校园文化建设连线上网“活起来”。实施“网络文化创新工程”,抓好 “两微一网一报”的融媒体平台建设,探索建立“互联网+媒体”文化育人模式,成立新媒体联盟,以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讲述工大故事,牢牢把握网络文化新阵地。充分利用校外文化资源,将校外优 秀的文化产品“引进来”,推动校内的优 秀文化作品“走出去”。邀请国内专家学者来校讲学,举办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对校内文化精 品项目进行传承创新,学校不断提升大学生艺术节、文化节、科学节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打造校园精 品活动,形成了一批知 名度高、影响力大、颇具特色的品牌活动。校园歌手大赛、舞林大会、传统文化庙会、国际文化节、篮足球联赛、电子设计竞赛、PLC设计大赛等深受师生喜爱。
孕育一个情怀
工大印记家国情怀
学校将孕育有北方工大印记的家国情怀作为文化育人的落脚点,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为学生全面成长提供有力的支撑。
借助校报、校园网、官方微信等平台,深入宣传报道一代代北方工大人所坚守的家国情怀,使工业报国、工业富国、工业强国的历史厚重感在师生身上深入骨髓。与国家和首都发展战略紧密相连,重 点服务首都发展和京津冀一体化战略,使北方工大人的工业报国情怀在服务国家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大显身手。
作为工科院校的学生,工匠精神是必须具备的精神素养,学校推出“北方匠人”系列展,多次邀请故宫修复古钟表的第四代传人亓昊楠来学校作讲座。2017年国家教育部门提出“新工科”建设以后,学校紧跟建设步伐,着力转变人才培养模式,以学习者为中心,将匠人情怀的塑造向着培养学生成为有“北方匠人HTTP/1.1 401 Access Denied
'Times New Roman'; mso-font-kerning: 1.0000pt">
“三优四育人,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服务全过程”入选教育部门第1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 品项目;“开展学生党员‘五个一’活动,提升党员教育管理实效性”项目获北京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优 秀成果三等奖;“‘3+3’学生朋辈教育创新工程实效显著”“课程思政贯穿大学生培养全过程实践探索”获评第五届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效奖优 秀奖。学校慧斋429宿舍在共青团学校部、全国学联秘书处组织开展的评比活动中被评为“中国大学生百炼之星”标兵宿舍。舞蹈《佳茗行》获北京大学生舞蹈节金奖,原创话剧《我们?我们!》获北京大学生戏剧节银奖。北京大学生书画艺术作品评比金奖17项、银奖5项。民乐合奏作品《羽调》《丰年祭》获2018年北京大学生音乐节展演活动金奖。
文化育人汇聚精神,以文化人促成人才,《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等多家媒体先后宣传和报道了学校文化育人工作成果,志愿服务工作多次受到北京电视台、《北京日报》《北京青年报》的报道。文以养心,文以立德,文以俭行,北方工业大学将以“钟灵毓秀”文化育人模式为基础,在丰富育人内容、创新育人载体、搭建育人平台上精益求精,不断增强师生文化自信,为努力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推进学校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打牢文化根基。(何 裕 左芳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