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改善人,培养这个社会的人
思想家怀特海说过:“凡是不注重训练智慧的民族,都是要失败的。所有你们(统治者)的英雄行为、社会魅力和机智,所有你们在陆上还是海上的胜利都不能改变这个命运。”
一百年以前,梁启超也说过:“国之见重于人也,亦不视其国土之大小,人口之众寡,而视其国民之品德也。”这个我们现在太有体会了,国家受不受别国人的尊重,不在于你的疆土有多大,也不在于GDP有多高,而是要视国民之品格。那么中国人的品格在世界上是不是受到尊重?所以我刚才说,说真话变成一种特点,这样的民族是不会受到世界尊敬的。所以,教育的目的,第1是品德。
另外,受教育在现代国家是基本人权。教育不是消费。有的人把学校变成一种消费产业,那是不对的。只有受教育的机会平等,才能保 证竞争的起点平等。
一个社会很重要的是公平竞争。我们是要讲竞争的,不要绝 对平均主义,因为那是不公平的。人的才能不一样,努力的程度也不一样,绝 对平均其实很不公平。那公平在于什么呢?公平在于,在平等的条件下,在平等的起点,大家各自发挥自己所长,比较聪明、比较能干、比较努力的人可以得到更好的回报。
教育也是公益事业普遍关注的内容。全世界的公益组织里,有两类共同的基本项目,一个是教育,一个是医疗。如果教育的机会不平等,他便很难加入平等的竞争。如果保 证健康的条件不平等,那么病人和健康人便没办法公平竞争。在一个经常产生不平等的、贫富悬殊扩大的市场经济里头,怎么样能够缓解机会的不平等,怎样产生更加公平的机会,这个是很重要的。
“不被骗”仍然是许多人受教育的动力
家长为什么要把小孩送到学校去受教育?在贫困的农村,他是希望孩子将来不受骗。过去很多文盲跟人家一打交道便被算计,直到现在我还碰到这样的事情。
我们家保姆告诉我,她家前几年遇到大雪灾,政府有相当多的拨款用于救济、补助。她的父亲是个文盲,村干部对他说:“政府拨款下来了,给你60元钱救济”,他还挺感谢人家,在上面按了手印。后来他的儿媳妇回来——念过书的——便说:“不对,怎么可能只给这么一点儿?我们这里是重灾区。”她跑到村里跟村干部闹,说“我要告你!”村干部很害怕,下回便补助了他们家,实际上是600元钱都不止。现在村干部不敢欺负他们了。这即是一个很原始的要受教育的动力。
在很多国家已经没有这样的教育动机了,但是现在在我们国家有些地方还存在。
当然,再进一步即是说,学一门技术可以谋生。再进一步是改变社会地位。有的高中毕业生考的分数线够上大专,但是够不上“大本”——这种区别也是我们国家特有的,什么大专的大本的,别的国家没有这么个算法——无论如何要自己复读一年,吃苦受累,为的是上“大本”。因为“大本”毕业和大专毕业,在他们看起来社会地位是不一样的。
但是,事实上,真正的教育,对于现代社会来说,应该是为了改善这个社会,教育出来良好的公民。不管你干哪一行,首先是一个心智比较健全,有基本的品格的人,这样才可以使得社会不断向文明方向发展。
教育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
在1952年院系调整的时候,清华大学从综合性大学改成了纯工科大学。蒋南翔当校长,提出过一个培养学生的标准:“听话,出活”。清华大学变成了工业大学,是为了迎接国家的工业化大潮。唯独没有提倡独立思考的精神。
比较高境界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独立的人格,至少能够有独立思考、明辨是非的能力。这便是启蒙。
现在有很多年轻人告诉我不知道怎样教育孩子。应该教育他诚实呢,还是应该教育他搞邪门歪道?
这样的教育制度教出来的小孩会什么样?用比较极 端的话来说,再好也不过是培养出活儿的高 级工匠,很难培养能独立思考的、有创新精神、推动社会进 步的好公民。
我曾经写文章推荐过一本民国时期的课本,民国元年(1912年)出版,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的国文和修身课本。我认为,一个人的文化水平、文化底蕴,重要的是看你的语文达到什么水平,当然数学和科学常识都是需要的,但是你是用自己的语言来思考的,所以语文水平跟你的思考能力有很大关系。过去,六年“完小”毕业的一个学生的语文水平是相当高的,至少在这个基础上,能够具备博览群书去提高的能力。这是从知识方面来讲。更重要的是那本民国课本开宗明义的宗旨便说学习的目的是“读书明理”。做一个明理的人,懂什么道理。
我想如果一直延续这样的教育,一百年后的今天,我们的国民素质会大不一样。